行业资讯

国际标准与冠状病毒SARI疫情
2020/04/06

2020年1月国际标准ISO 15727发布,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现和大家分享紫外技术相关标准对疫情防控的作用。


标准是一种规范准则和依据,国际标准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和规范。标准可以促进、引导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也需要标准支撑、引导。


疫情主动防控,全球一直在行动!

上世纪90年代饮用水中两种微生物隐孢子虫、贾第虫在美国多次造成人员的大面积伤害事故,隐孢子虫、贾第虫具有抗氯性(氯消毒对其无效),采用广谱、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紫外消毒,对流经水体中的多种微生物能一次性快速杀灭,很好地解决了两虫问题。由此一直激励人们试图将紫外技术引入对送风系统流经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一次性快速杀灭,以降低空间微生物浓度,较少或避免交叉感染,防控各类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疫情。

2008年美国标准专家和中国标准专家就军团菌、SARS病毒问题,在ISO TC142(空气消毒净化技术委员会)WG2(紫外线技术工作组)讨论立项 PWI 15727《UV-C Devices —Measurement of output of UV-C amp》 紫外设备-紫外灯输出测量方法标准。

2018年IUVA(国际紫外协会)组建了医疗健康组,9月2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关于卫生保健紫外应用及标准研讨会。


紫外线可使DNA、RNA核酸碱基对断键、突变,使微生物不能复制繁殖,从而杀灭微生物。不同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紫外剂量,大部分病毒的DNA、RNA结构相对较简单,容易杀灭,相应的紫外剂量较小。根据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检测,SARS病毒紫外剂量<8mJ/c。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20年1月21日发表的论文指出,冠状病毒SARI基因组与SARS相近,由此可推测两者紫外剂量相近,冠状病毒SARI较容易被紫外线杀灭。


紫外技术用于送风消毒最大的障碍是紫外线灯的环境特性,紫外线灯的紫外输出随空气温度、风速变化大幅变化,传统设计的紫外线灯仅适用于室内静态(环境温度25℃)辐射消毒,用于温度15~30℃、风速1-5m/s的可变化动态送风条件下,紫外输出波动从30%~100%,甚至从15%~100%,据此设计的紫外空气消毒设备能耗浪费太大、体积太大,无法实用化。根据水消毒设计的紫外线灯环境条件与空气大不同,也不能适用于流动的空气消毒。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近年在这一细分领域取得很大进步,技术研发走在国际前列,2013年可实现典型送风条件下紫外输出波动缩小到80%~100%,且紫外输出效率均≥30%,紫外空气消毒技术已具备良好的应用基础,遗憾的是这次疫情期暂时没有规模化工程应用。2016年俄罗斯轨道交通开始规模化采用新型紫外线对车厢送风进行消毒,在全球迈出了第一步,其紫外线灯的环境特性目前仍有较大改进空间,2019年发现德国也有了类似工程应用。


前期由于对紫外线灯的空气环境特性缺乏深入研究,ISO CD 15727(CD表示立项后的初稿阶段)在2012年终止,2014年在WG2召集人黄永衡教授的再次推动下,由中国代表激活重新制订该标准。历经多次修改,才于2020年1月发布。ISO 15727提供了用于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的测量方法,包括静态测试方法及不同环境温度、风速下的测量方法,根据标准方法测量的数据能为工程应用设计提供依据。其中环境特性测量可有效评价消毒安全性,输出效率测量可有效评价经济性。该标准的发布,将有利于推动紫外线空气消毒技术的进步,推动工程化实用,该标准的发布也为制订新的送风系统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及紫外空气消毒设备标准奠定基础,引导、推动疫情防控事业的发展。


随着ISO、IUVA各类紫外线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期待面对疫情,人们在公共场所也许可以尽情呼吸送风口的无菌(无微生物,习惯称无菌)空气,空间大部分区域微生物的浓度可降低至非致病浓度,人们感染传染病、疫情的几率将大幅降低。紫外技术将在人类与传染病疫情之间筑起一道强力的阻隔盾牌,人们可以从容面对空气传播的多种微生物疫情。


在大力发展生物健康产业时,勿忘生物安全产业,没有安全一切无从谈起!相信政府的重视、人类的科技可以战胜不期而遇的疫情!


摘自:紫卫士谈紫外技术相关标准对疫情防控的作用



客服

微信

联系我们